上海油压工作室近期,国际天然气价格居高不下,国内采购进口LNG的动力不足,供应紧张的形势进一步加剧。价涨量减的连锁反应从国际到国内,从上游到下游,已逐步在行业内蔓延开来。
当前,全国多地顺价机制仍不到位,一些地方政策有意按市场规律推动价格调整,但用户层面阻力难以化解,顺价工作举步维艰,亏损压力基本压向供气企业侧。随着今年三桶油价格政策的出炉,城燃企业持续面临销售价格倒挂的运营危机。
行业分析认为,市场化是燃气行业发展的趋势,但前行的过程充满着曲折和艰辛。
价升量降 淡季不淡
上海油压工作室时至4月末,北方采暖季已经结束,国内燃气市场本应迎来传统淡季。然而,今年的形势依然维持着“淡季不淡”的状态。
从价格上来看,自上月以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陆续发布新一合同年定价政策,综合价格较基准门站价格的上浮比例普遍为35%-60%,一省一价,存在较大差异。
上海油压工作室从合同气量来看,来自行业分析机构清能咨询的一份报告显示,今年管道气供应合同量约只有去年同期合同量的8到9成。管道气供应量的收紧,令供气企业成本压力倍增。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加快组织做好天然气合同签订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严格分开签订民生用气合同、市场化用气合同”,并就民生用气合同制定合同范本。但对比上游企业发出的《关于签订2022-2023年度合同的商议函》发现,今年实际并未按照发改委要求执行签约工作。
上海油压工作室因此,当前顺价压力仍被集中堵塞在”上游企业-城燃企业-终端消费市场“这一环节。若两头无法疏导,将直接导致城燃企业成本倒挂。
顺价需行业合力 要做好用户工作
上海油压工作室卓创天然气分析师国建表示,国内天然气市场特别是管道气市场当前发展目标是要实现市场化。
实现市场化则要求逐步进行顺价工作,完成顺价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回归天然气商品属性、按照市场规律将价格向终端稳步传导。从经济发展规律而言,让燃气价格回归市场轨道是必然趋势。为此,政府和企业都在谋求更加合理的价格疏导机制,也陆续进行了各种尝试。
公开报道显示,目前上下游多家企业都在根据政策要求和市场供需变化,制定更为合适的销售或价格机制。地域不同,气质组分及气源来源不同,市场价格差异性也比较明显。近期,上海、湖南、舟山、石家庄、广东韶关等地接连出台淡季非居气价方案,既有直接顺价涨价的,也有沿用采暖季价格的。
上海油压工作室然而,世间安得两全法,气价民意皆可顺?尽管各地逐步推出天然气上下游联动机制,但顺价效果仍是不理想,成本暴涨更令城燃企业雪上加霜。本月,梅州市发改局发布的天然气调价通知,在民众舆论的反馈下,更是在发布仅一天后就宣布暂缓执行。顺价工作之难,可见一斑。
上海油压工作室有观点认为,顺价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对于居民用户而言,燃气费用关乎每月开销,对于用气量大的工商业用户而言,更和经济效益直接挂勾,都是利益相关。因此,在逐步推进之前,充分调研和给用户做好心理预期建设极为重要;同时,顺价工作还需全行业形成共识,多个企业合力同节奏推进,实现政企民协同,既要顺气价,也要顺民意。
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和部分补贴退坡,自2022年以来,已有近20家新能源车企集体涨价。若是少数几家车企作为单个涨价,或多或少都会引起部分消费者的反感,认为是在“割韭菜”。但实际上,新能源车涨价的话题造势已久,在真正推行涨价政策前,就已向市场释放了多轮涨价信号,给消费打足了“预防针”。同时,多家企业几乎同时涨价,在行业合理性方面下功夫,给予了消费者充分的接受度。因此,本轮车价上涨并未使消费者“望而却步”,反而使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走强。(今年3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同比增长122.4%。)
“对于气价的调整,政府和企业全力应提前做好宣传、安抚工作,对部分领域和群体做好适当的补贴方案,给民众做好预期管理很重要。”一位行业人士指出,“北京地铁涨价时,基本没有引起什么争议,一方面和保障方案有关,另一方面和北京政府、公交公司等相关方大力的宣传和背后的努力分不开。让涨价赢得了民心,这是燃气行业可以借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