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团队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黄学杰研究员牵头,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及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的科研人员共同完成。团队发现传统全固态电池中,金属锂电极与固态电解质之间存在大量孔隙与裂缝,严重影响电池性能与安全。传统解决方案依赖持续外部压力维持接触,导致电池体积重量过大,制约其实际应用。
上海油压工作室针对这一瓶颈,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在硫化物电解质中引入碘离子。黄学杰研究员介绍:"在电池工作过程中,碘离子在电场作用下迁移至电极界面,形成富碘界面层。这层界面能够主动吸引锂离子,实现界面的自主修复功能。"这种阴离子调控技术使电极与电解质始终保持紧密接触,不再需要外部加压装置。
上海油压工作室基于该阴离子调控技术制备的原型电池展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在标准测试条件下经历数百次充放电后仍保持稳定性能。相关研究成果已分别发表于《自然·可持续发展》与《先进材料》期刊,标志着全固态电池向实用化迈出关键一步。这项阴离子调控技术为解决固态电池界面问题提供了全新思路,有望推动下一代储能设备的开发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