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资委发布《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央企业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5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比重不低于30%。上述装机目标要如何实现?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进程中,央企又要选择怎样的发展路径?
重组资产优化资源配置
2021年岁末,央企重组新能源资产的消息频出。2021年12月28日,中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其间接控股股东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正筹划重大事项,涉及发行股份购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中国船舶集团风电发展有限公司88.58%股权、中船重工海为(新疆)新能源有限公司100%股权、洛阳双瑞风电叶片有限公司44.64%少数股权、中船重工(武汉)凌久电气有限公司10%少数股权,并拟募集配套资金。根据公告,此次资产重组所涉及的五家公司,均涉及风力发电相关的设备软硬件开发和制造业务。
2021年12月22日,中国电建第三届董事会第四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组建中国电建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的议案》,以下属控股子公司中国水电建设集团新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平台,对下属控股子公司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其他下属控股子公司控股的新能源项目公司进行重组整合,整合完成后的中国水电建设集团新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将持有被整合主体的有关股权,同时拟更名为“中国电建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2021年12月17日,华电国际召开股东大会,同意将第二批新能源资产、新能源股权及新能源前期项目,以总对价约人民币52.89亿元的价格出售给华电集团旗下唯一的新能源业务发展与整合平台福新发展。就在2021年12月7日,福新发展成功引入13家战投,募集资金达到150亿元。据华电集团消息,募集资金通过资本的杠杆效应将撬动近800亿元投入新能源项目建设,可促使超过1500万千瓦的风电光伏项目落地。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非能源领域的央企也想争得一定的发展机遇,传统能源企业更是在积极谋求转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资产重组是中央企业进军新能源、发展新能源的重要方式。
优势突出竞争力可快速显现
林伯强认为,实现到2025年中央企业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50%以上的目标并非难事。一方面,央企通过资产重组可直接获取成熟项目,另一方面,即便是自行开发,“中央企业在可再生能源的资源获取上有很强的竞争力,无论是资金成本还是战略眼光,都具备强大优势”。林伯强指出,未来,无论光伏还是风电,优质光照和风力资源的获取将成为电站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虽然很多央企看起来没有太多的新能源业务,也没有大力开发新能源电站,但实际上却并没有缺席此前的‘圈地’,是有资源和项目储备的。大量优势资源区的优势地块其实都掌握在央企手中。”有行业人士表示,央企资金实力雄厚,往往可以计划得更加长远。“有备无患、未雨绸缪,资源‘圈’到手,即便是前几年不开发、不赚钱也无所谓。现在国家鼓励发展新能源的政策导向已经非常明显,这时再启动开发,既顺应了国家政策,整个产业链和市场环境也相对成熟规范,又可以少走弯路。早有准备的央企想要进入或者转型新能源领域,竞争力可以迅速显现出来。”
外力驱动积极谋求业务转型
“当然,央企在发展新能源上面临的压力也迫使其必须实现快速转型。”林伯强指出,当前,国家已经制定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宏观目标,对于中央企业也提出了明确的装机要求,这些对央企而言都是切实的外部压力。
国内某能源央企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央企的新能源装机进度有精准的时间表。“最近四五年时间内,每年要增加多少新能源装机,其中风电光伏各是多少,都是有明确要求的。相关部门要求按时汇报项目推进情况,如果某个项目要申请延期,必须有相当充分的理由,否则不能长时间延后或暂停。”
上海油压工作室
林伯强认为,目前,国内许多央企都进入了“世界500强”榜单。“对这些企业而言,下一步如果不能很好践行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不管传统业务再强,可能都无法继续留在榜单内。比如传统的火电央企集团,即便是火电业务盈利持续向好,实力不断增强,如果在新能源领域没有任何动作,也会面临难题。这就是央企必须面对的压力。在这样的压力下,央企必须积极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