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分布式光伏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重要力量,正经历着深刻变革。近日,国家能源局网站针对网民对《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相关问题的留言进行解答,其中明确对于《管理办法》发布之日前已按照“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取得备案证和接入方案,却未能于2025年5月1日前并网投产的大型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需重新办理备案证件和接入方案。《管理办法》自发布以来,因其对分布式光伏行业发展的深远影响,引发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如今,随着实施日期的临近,市场已经发生显著变化,分布式光伏在未来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地位也将迎来重大转变。
政策下的市场热潮
《管理办法》旨在规范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政策聚焦分布式光伏快速扩张带来的电网峰谷波动与局部过载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一方面,强调就近就地消纳利用策略,推动项目开发与电网规划动态适配,实现装机有序增长与电网柔性承载的平衡;另一方面,针对不同项目提出精细化、差异化的开发标准与并网规则,使项目与区域资源禀赋精准匹配,既为存量项目优化提供了缓冲空间,也为增量项目合规布局划定了红线。
值得注意的是,分布式光伏与民生关系紧密。“《管理办法》在备案、建设、运行等环节细化民生保障要求,重点支持乡村全面振兴与农户利益保障,以分布式光伏的灵活性与普惠性筑牢社会用电安全网,实现清洁能源转型与民生福祉增进的双向赋能。”孙传旺进一步表示。
政策实施在即,分布式光伏市场迎来一波抢装潮。孙传旺指出,当前备案规模快速攀升,政策窗口期效应凸显。“《管理办法》在明确实施时间节点后,企业为锁定电价政策红利,规避未来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集中加速项目申报流程,备案规模快速扩大。同时,企业技术攻坚提速,商业模式创新战略并行。一方面,分布式光伏企业积极推动光伏与储能、负荷聚合等技术交叉融合创新,发挥数智化技术对组件产品性能提升与稳定运行的赋能作用;另一方面,行业正积极探索新型商业模式,如通过‘光伏+储能+微电网’打造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提升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经济性、安全性与市场竞争力。
上海油压工作室投资热潮之下,组件价格也迎来了一波上涨。“当前,分布式光伏投资需求迅速增长,通过产业链传导机制,激活上下游产能持续释放,带动组件封装、逆变器制造等各环节订单需求增加,短期内组件价格呈现抬升趋势。”孙传旺说。
从市场数据来看,自新政发布以来,光伏组件价格出现明显涨幅,3月主流分布式组件现货价格已涨至0.8元/瓦,部分头部企业的组件价格甚至达到了近两年来的新高,例如,隆基绿能Hi-MOX10防积灰组件报价0.85—0.9元/瓦。
重塑未来电力格局
上海油压工作室随着政策推动分布式光伏市场化交易,未来分布式光伏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发生重大转变。孙传旺认为,分布式光伏将通过进一步推动就近消纳,大幅降低对跨区域、远距离输电的依赖,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效率。分布式电源灵活接入配电网后,能够与用户负荷曲线形成动态匹配,显著提升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裕度。例如,在白天用电高峰期,分布式光伏可以及时发电并供应用户,减少电网的供电压力;在夜间用电低谷期,分布式光伏停止发电,避免了电力的浪费。
分布式光伏还具有因地制宜、分散布局的特点,可降低电力系统集中连锁故障风险。“通过多点支撑提升电网应对极端天气或突发事件的抗扰动能力,有效增强抗风险能力,锻造韧性电网体系。在一些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分布式光伏的分散布局使得即使部分区域的电力设施受到损坏,其他区域的分布式光伏仍能继续供电,保障了当地居民和企业的基本用电需求。”孙传旺说。
上海油压工作室在协同发展层面,分布式光伏可与风电、水电等其他能源形式形成联动机制。“分布式光伏与分散式风电在日度内、季节间形成出力互补,抽水蓄能的协同布局可进一步平衡电力供需实时差异。比如,在风力较弱但光照充足的时段,分布式光伏可以发挥主要供电作用;在光照不足但风力较大的季节,分散式风电则能补充电力供应。这种多元互补的能源格局,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向‘柔性调节、多元互补’的方向演进,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孙传旺进一步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管理办法》的实施将是分布式光伏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不仅在短期内引发了市场的抢装潮和价格波动,更将长期深刻影响着分布式光伏与民生的关系以及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政策的落地实施,分布式光伏行业将朝着更加规范、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我国能源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