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中石油笔架山超充站采用华为数字能源新一代的全液冷超充架构。部署了3套600/720kW的全液冷超充主机,配备6把600kw的液冷超充枪和22把250kw的快充枪,可同时为28辆车提供充电服务。付拥民/摄
超充技术因其能大幅缩短充电时间,有效缓解用户里程焦虑,正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焦点。近日,广东省公布2025年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其中计划建设超级充电站274座,超级充电终端492个。不久前,北京计划今年将建成1000座以上超级充电站。
与此同时,比亚迪、华为等企业也在积极推进超充技术革新,近期相继公布兆瓦级超充技术最新进展。业内人士认为,超充技术正朝着更加高效、便捷、普及的方向迈进。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行业协作的共同推动下,超充技术必将在未来的交通出行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助力全球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
各地建设提速
自2022年以来,超充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积极布局超充网络,多个重点城市明确提出超充站建设目标,加入打造“超充之城”的行列。2022年9月印发的《广州市加快推进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显示,到2024年,广州要基本建成“一快一慢、有序充电”的充换电服务体系和“超充之都”,全市充换电设施服务能力约为400万千瓦,超级快充站约1000座、换电站约200座。2023年6月,深圳正式启动“超充之城”建设。根据规划,2025年,深圳市将建设超充站300座,“超充/加油”数量比在国内率先达到1:1;2030年,超充站将增至1000座,完成超充骨干网建设,实现超充比加油更方便;2035年,超充站规模达到2000座以上,超充将无缝衔接,实现有路的地方就有充电设施。2024年4月,重庆提出到2025年底,全市计划建成超充站2000座以上,建成超充桩4000个以上,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保障跟进措施,确保计划能够顺利完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技术部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刘锴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目前我国已形成以家充桩为主,公共桩为辅的充电设施补能网络。已初步形成乡村点状、高速路线状、城市面状的三级补能体系。具体到超充技术的应用而言,超充桩的数量占比还不到5%,后续有较大增长空间。在各地规划相继发布的同时,相关企业也在积极推进技术革新。3月17日,比亚迪正式发布“兆瓦闪充”技术,最高充电倍率可达10C,最大充电功率达到1MW。为加速这一技术的普及,未来,比亚迪规划在全国各地建设4000多座“兆瓦闪充站”;据了解,华为兆瓦级超充产品最大充电电流为2400安,最大功率达1.44兆瓦,每分钟可以补能约20度电,15分钟内即可完成补能,补能效率提升近4倍;极氪科技将于今年第二季度发布单枪峰值功率1.2兆瓦全液冷充电桩,进入单枪兆瓦级的超快充时代。
新技术提出更高要求
对于企业大力布局兆瓦级充电,刘锴认为,兆瓦级充电对车和电池是一个技术高点,会引发汽车企业和电池企业的又一轮技术竞赛,这对我国持续保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优势有巨大推动作用。“随着此项技术的逐步推广和应用,一定会在车辆技术、电池技术、充电设备、电网支持、热管理、安全措施、成本等方面找到平衡点,从而为兆瓦级充电的普遍应用打好基础,真正做到大众化、普及化的油电同权。”
上海油压工作室光大证券则认为,比亚迪的兆瓦闪充技术标志着高压快充进入“兆瓦时代”,推动整个行业从“续航竞赛”转向“补能效率竞赛”。
在广阔前景下,受访人士也提到,现阶段在企业布局兆瓦级充电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技术和市场方面的风险。刘锴指出,现有行业标准不完全覆盖兆瓦闪充技术的应用,所以对产品和技术的要求要高于国标的要求。同时,超高功率充电对电池的承受能力要求很高,还受到充电设备和电网的限制。兆瓦级充电技术需要高电压和大电流的支持,这对电网的要求很高。
“另外,兆瓦级充电桩及其配套车辆,都需要大量成本投入。所以,其发展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倘若急于推广,可能会因投入过大而难以收回成本。”北方工业大学教授纪雪洪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提到。
挖掘融合价值
针对未来超充建设,刘锴认为,应聚焦城市目的地(居住区、办公区等)、高速公路及沿线、乡镇农村等不同的充电需求场景,适配新技术的规模化应用,进一步提高充电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上海油压工作室“从用户体验角度来看,兆瓦级充电无疑是有益的,不过超充建设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纪雪洪强调,超充的布局不能脱离消费场景与使用场景,在城市规划中应与慢充形成有机结合,与此同时,超充布局还要与城市的电力供应以及电网规划紧密配合。这样才能构建起一个既可以满足不同车辆充电需求,又与城市基础设施相适配的高效充电体系。
上海油压工作室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各类超充技术加速普及应用,其与储能、电网等融合发展也将为用户带来更优体验与更高价值。
上海油压工作室“长远来看,超充技术将融合电动汽车分布式能源的特性,伴随着V2G技术的规模化应用,纯电动汽车用户可以通过电力市场交易获得额外辅助服务、峰谷价差收益等实实在在的好处。”刘锴认为。
纪雪洪认为,对于用户而言,超充技术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其使用体验方面的问题,例如缩短充电时间,提升出行效率等。如果能够将超充技术与储能、智能电网很好地融合,将有望实现用户体验与经济性的更优结合,既让用户享受到更便捷的充电服务,又能在经济层面实现效益最大化,促进整个能源与交通领域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