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持仓超1400亿元、市场颇为关注的“宁王”,上半年成绩单也新鲜出炉了。不过不同于差等生拖到最后几天才交卷,宁王的成绩其实还可以。
8月23日晚间,锂电池龙头宁德时代(300750.SZ)披露2022年中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129.7亿元,同比增长156.3%,归属净利润81.7亿元,同比增长82.2%,扣非净利润70.5亿元,同比增长80.0%。
其中,二季度实现收入642.9亿元,同比增长158.1%,环比增长32.1%;归属净利润66.8亿元,同比增长163.9%,环比增长348.3%;扣非净利润60.9亿元,同比增长170.4%,环比增长519.4%。
上海油压工作室值得一说的是,据SNE Research数据,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使用量已连续5年位列全球第一,2022年上半年全球市占率达34.8%,比去年同期提升6.2个百分点。领先第2名LG新能源近20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动力电池系统是宁德时代营收第一大来源,2022年上半年实现收入同比增长159.9%至791.43亿元,在营收占比70.06%;锂电池材料实现收入同比增长174.15%至136.7亿元,占比营收12.1%;储能系统实现收入同比增长171.41%至127.36亿元,占比营收11.27%。
从盈利能力看,受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系统上半年毛利率同比下降7.96个百分点至15.04%。这也是其近年来动力电池系统毛利率的新低点。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曾表示,上游原材料的资本炒作带来了产业链短期的困扰,致使碳酸锂、PVDF、六氟磷酸锂、电解液原材料、石油胶等原材料在一年时间内出现了价格暴涨。
不过,据长江证券测算,宁德时代二季度动力电池价格达到0.95-1.0元/Wh,环比提升15%以上,较2021年均价上涨20%-25%,已经逐步兑现了涨价预期。预计二季度动力电池毛利率达到18%-20%,单GWh净利环比提升0.8-1亿元左右,基本恢复至2021年的水平。
储能电池方面,宁德时代上半年毛利率为6.4%,同比下降30.2pct。储能电池盈利较差主要是公司储能以项目制的海外大储为主,上半年交付的是2021年签订的低价订单,不过海外储能价格传导机制顺畅,预计2022H2-2023年公司储能盈利能力将显著修复。
长江证券认为,宁德时代在经历了一季度成本与涨价错配带来的盈利压力后,二季度兑现了动力电池盈利能力修复的承诺,甚至好于市场预期。同时储能下半年也将迎来盈利能力拐点。
上海油压工作室从行业层面看,在半年报中,宁德时代将上半年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归纳如下:
上海油压工作室一是动力电池。国内来看,2022年上半年,虽受疫情阶段性影响,但多个省市推出促进新能源消费鼓励政策,同时随着车企优质新能源车型持续投放、用户体验提升,消费总体需求旺盛。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新能源车累计销量达260.0万辆,同比增长115.0%。
海外市场,受供应链紧张等因素影响,欧洲30国乘用车注册量同比下滑,但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数据,新能源乘用车注册量达112.0万辆,仍实现同比增长8.8%。根据美国汽车创新联盟数据,2022年1-6月,美国新能源轻型车累计销量41.5万辆,同比增长2.8%。
上海油压工作室新能源车销量增长带动动力电池需求快速增长,根据SNE Research数据,2022年1-6月全球动力电池使用量203.4GWh,同比增长76.8%。
二是储能。国内市场,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部委陆续出台政策,开展储能容量电费试点及参与现货市场交易试点,各方积极开展可再生能源配储能或共享储能项目建设。根据工信部数据,2022年上半年全国储能锂电池产量达32GWh,同比增长113.3%。
海外市场,在各国政策支持下,电网调节、能源保障等需求拉动储能市场快速增长。根据美国清洁能源协会数据,受益于美国投资税收抵免政策延续及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提升带来的电网调节需求增长,2022年上半年美国新增部署了1.75GW/5.01GWh的表前电池储能,功率同比增长51.3%。欧洲受能源供需紧张影响,户用光储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为应对原材料价格带来的挑战,宁德时代也在持续开展技术创新研发工作。
上海油压工作室6月23日,宁德时代发布了第三代CTP麒麟电池,据称体积利用率突破72%,能量密度可达255Wh/kg,可支持实现1000公里续航,并支持5分钟快速热启动及10分钟快充,实现了续航、快充、安全、寿命、效率以及低温性能的全面提升。宁德时代方面表示,麒麟电池将在此后召开的新能源汽车大会上正式官宣落地车型。
上海油压工作室国盛证券认为,随着动力电池行业格局优化,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的发布或将成为企业新产品发展的里程碑,助力企业抢占行业制高点话语权。此后随着钠离子电池量产,4C充电、换电等标准推出,公司将拉大行业差距。未来固态、半固态、凝聚态电池等新品继续加大投入,高强度研发投入及高效研发转换效率有望维持公司持续领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