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建成,支撑全球应对气候变化
2024-12-02 11:29 浏览:
据中国气象局微信公号消息,中国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正式业务运行。这是中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也是第九个纳入业务运行的大气本底站。
消息称,这标志着,经过16年的科学积淀和创新探索,南极中山本底站正式“入列”中国大气本底站家族,将对南极大气成分浓度变化进行连续、长期业务化观测,真实反映南极地区大气成分及其相关特性的平均状态,支撑全球应对气候变化。
南极地区是全球大气环境观测的重要本底区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气象研究所所长丁明虎表示,极地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放大器”,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其观测数据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科学价值,利于探究南极大陆大气本底长期变化及规律、平流层-对流层交换过程、多圈层相互作用机制及人类活动对全球的影响,加之气象科考队员连续多年来此执行越冬任务,确保观测数据能忠实“还原”南极多年来大气成分组成和变化。
在2007年至2008年第四次国际极地年期间,中国气象局联合国家海洋局在中山站共同建设了大气化学观测方舱,配备臭氧光谱仪、辐射观测仪等,自此开启南极大气成分观测业务。2010年,中山站建成高精度温室气体在线观测系统,正式开展高时间分辨率二氧化碳和甲烷连续在线观测业务,我国也成为第三个能在南极开展此项业务的国家。
目前,中山站已建成涵盖臭氧、大气化学、气溶胶等7大类气象要素在内的综合观测体系。作为南极中山雪冰和空间特殊环境与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山站大气成分观测数据已被纳入世界气象组织《南极“臭氧洞”公报》、中国气象局《极地气候变化年报》,并被科学家多次使用,有力推动极地天气及气候变化、极地大气化学等领域科学研究。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曹晓钟表示,后续将持续做好南极中山本底站的业务运行管理,充分发挥南极气象观测数据效益,绘好“南极中山曲线”,以助力更好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为造福人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目前,中国共有青海瓦里关等9个大气本底站。同时,位于环渤海、四川盆地等气候系统关键区的10个拟新增大气本底站,已于今年7月启动为期一年的观测试验。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据中国气象局微信公号消息,中国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正式业务运行。这是中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也是第九个纳入业务运行的大气本底站。消息称,这标志着,经过16年的科学积淀和创新探索,南极中山本底站正式入列中国大气本底站家族,将对南极大气成分浓度变化进行连续、长期业务化观测,真实反映南极地区大气成分及其相关特性的平均状态,支撑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南极地区是全球大气环境观测的重要本底区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气...
澳大利亚政府表示,尽管之前有担忧认为全国可再生能源的推广速度不足以实现立法目标,但该国仍有望在2030年前达成减排目标。根据政府的气候变化、能源、环境和水资源部估算,在现行政策下,到2030年,澳大利亚的排放量预计将比2005年下降42.6%,高于之前预测的32%的减排幅度。政府指出,澳大利亚2021年至2030年的总体排放预算预计将比目标低3%。作为巴黎协定的签署国,澳大利亚需要在明年2月前提供2035年的排放预测。然而,气候变化和能源部长克里斯...
COP29 德国政界人士和民间社会表示,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COP29 就未来气候融资达成的协议表明,即使在充满挑战的地缘政治背景下,国际合作仍然占了上风。环境非政府组织认为,到 2035 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 3000 亿美元的目标太弱,并批评承诺的金额与各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实际需要之间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德国和欧盟政治家对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COP29 上就未来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而达成的来之不易、备受批评的协议表示欢迎...
在COP29联合国气候大会接近尾声之际,阿塞拜疆作为主席国计划发布一份关于新气候融资目标的协议草案,旨在打破关于谁出资、出多少的僵局。阿塞拜疆首席谈判代表亚尔钦·拉菲耶夫在巴库表示,阿塞拜疆正在制定一项明确而有力的计划,旨在构建全球气候行动的新资金架构。该协议草案将围绕至关重要的新集体量化目标(NCQG)展开,即富裕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气候融资,并概述如何履行减排承诺的缓解工作计划。拉菲耶夫透露,他们计划在午夜左右发布这...
天津市生态环境局11月20日发布《天津市大气环境质量达标规划》,以细颗粒物污染为重要突破口,推进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远近结合研究谋划大气污染防治路径,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向经济发展与污染防治协同转变。规划目标到2025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37微克/立方米以内,优良天数比率达到72.6%,全市及各区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1%以内;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相比2020年分别下降12%以上。到2027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不超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