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油压工作室

元宵的随笔

时间:2021-08-06 12:53:04 随笔 我要投稿

关于元宵的随笔

关于元宵的随笔1

上海油压工作室  又过年了,那些温暖的年事总在脑海里一遍一遍演播,在年味越来越淡的年关翻涌。

关于元宵的随笔

  现在,乡下的过年跟城里差不多了。我儿时的过年却跟城里差别比较大。我家是父辈三兄弟没分家,大大小小20口人。奶奶是她那一辈兄弟妯娌里最后一个健在的人,自然是过年时家族都要来拜年的老天派。过年的大小事情、祭祀、走人户呀什么的都听她调遣。

  过年除了吃年夜饭,正月初一还要吃汤圆。现在过年吃汤圆,超市里各种牌子、各种馅料、大小各异的汤圆琳琅满目。小时候吃汤圆都是自家加工。

上海油压工作室  每年进入腊月中旬,奶奶就安排母亲和两个婶婶把糯谷背到社里的打米房去打好,然后泡上大半水缸糯米。在过年的前几天母亲和婶婶她们把泡好的糯米淘洗干净,在石磨上细细的磨好,装在白棉布做的长长的汤圆口袋里(我家人多,客人也多,每年都要磨两大口袋汤圆)。磨好的汤圆在口袋里用石磨墩压着,等压干多余的水分,过年的晚上就从汤圆口袋里把凝脂一般的汤圆掏出来放在两个大缸钵里备用。

上海油压工作室  接着就是准备汤圆心子了。那时候,汤圆心子没现在这么多名堂,都是自家准备:红糖心子、白糖心子、芝

  麻冰糖心子,小时候觉得冰糖和腊肉末、芝麻做成的心子最好吃。

  现在过年吃汤圆也不是必须了。小时候在家乡正月初一早上是必须吃汤圆的。除了初一早上吃汤圆,客人来家给奶奶拜年,早上中午的饭前都要吃一碗醪糟掐掐汤圆,所以元宵节以前吃汤圆的数量对于我家来说不小。不过,过年时无论吃多少顿汤圆,最重要的一顿还是正月初一早上那一顿。

上海油压工作室  初一早上母亲和婶婶她们早早起床,烧好一大锅水准备煮汤圆。为了讨个好彩头,奶奶还准备一些洗干净的硬币交给母亲和婶婶她们,和着汤圆心子包在一部分汤圆里。奶奶说谁吃到硬币或是吃到的硬币个数多,这一年财气就旺。我们一帮孩子也是被早早从热被窝里叫起来,奶奶说新年第一天就早起,这一年都不会睡懒觉了。

  看着大人们忙碌着包20个人吃的汤圆,我们几个姐妹也忍不住要去搞槽。大人们不允许妹妹们包汤圆,说没包好心子流出来,水就不清亮,汤圆就不好吃了。我是被特许包汤圆的(也许我现在能包汤圆包粽子都是那个时候学会的吧),但不准包有硬币的汤圆。看着满锅圆圆白白在锅里翻腾的大个头汤圆,眼睛细细搜索哪个汤圆里有硬币,哪个是最喜欢吃的心子的汤圆,以备轮到我端汤圆时不搞错(其实这是白搭,煮熟了都差不多无法辨认)。

上海油压工作室  汤圆煮好了,可不是马上就吃得着,奶奶和母亲、婶婶她们还在门口外放上一长凳,然后舀上几碗汤圆搁上筷子放在长凳上,敬谁我是真不知道了。摆上一会儿收了才轮到一大家子吃。吃汤圆的顺序也是从长辈开始一个一个端上桌子的。奶奶一发话,全家大小动筷子了,奶奶还鼓励看谁吃得多吃得巧:吃一个的,一帆风顺,吃两个的,好事成双,吃四个的,四季发财……吃十二个,月月发财。一帮小孩子被奶奶这一鼓励,都争先恐后抢汤圆吃,吃到硬币的开心的炫耀,没吃到硬币的就赶紧报数吃了几个汤圆。这样一来,一家子都找到了一年初始开心的理由。现在想来,那也许是奶奶的激将法;让大家努力把汤圆吃完,免得剩下不好打整。 年,一年年的过;汤圆,年年都香甜;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梦想,只要努力一定会圆!

关于元宵的随笔2

上海油压工作室  每年的正月十五都要闹元宵,去坟、烧火、看湖南卫视一年一度的闹元宵,丰富而开心!

上海油压工作室  快到傍晚的时候,我们踏起轻松的脚步,迈起快乐的步伐,去坟给祖先和老婆婆烧纸,插小蜡烛,回去的时候,再看看一大块坟,格外漂亮,一片金色的海洋。回家的路上,家家户户的房屋上都挂有红灯笼,家门口还有小蜡烛,像是在装饰自己的城堡一样,格外好看。回家以后我们就开吃饺子了,一家人坐沙发上,看看新闻吃着饺子,心里都很兴奋和幸福。吃过饺子后,舅舅带上我们在房外点火,放炮,格外开心,玩过以后,我们去姥爷家看湖南卫视的闹元宵,因为我们都快开学了,所以妈妈8:30喊我们回家睡觉。正月十五闹元宵在快乐、开心、幸福中就这样过去了。

上海油压工作室  这一次正月十五闹元宵是我过得最开心的一次了,因为我舅舅这里的闹元宵很热闹,而我老家哪里都是冷清清的,最重要的就是它让我感受到了快乐、开心、幸福!

关于元宵的随笔3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妈妈提议自己动手包汤圆,我们都爽快地答应了。

上海油压工作室  说干就干,我拿起一个浑身光溜溜的棍子,在一块面团上搓啊搓。妈妈等人就在一旁剁花生。一开始我觉得很好玩,就用力地搓,但过了一会儿,我就觉得精疲力尽,手疼拉拉的,想放弃了。但转脸一想:爸爸妈妈平时挣钱挣得那么辛苦,我搓个面团又算得了什么呢。想完后,我带着满手的疼痛更卖力了。

  开始包汤圆了,奶奶拿着杯口印了几个汤圆皮,把剁茸的的花生糊装在碗里,大家就你一勺我一勺的包汤圆,一开始我学的很笨,汤圆不是被”撑死“,就是一个”瘦小的穷人“。我越做越泄气,打算撒手不做。这时,妈妈对我说:”孩子,别泄气,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坚持下去,成功就是你胜利的成果。“说完,她认真地教我包汤圆,我费了九毛二虎之力,终于包好一个汤圆,我越包越用劲,汤圆也越包越成形,看着一盘汤圆终于整装齐发,我暗暗地笑了一下。

上海油压工作室  汤圆要经过沸水的考验,过了十分钟后,几碗汤圆闪亮登场了。

上海油压工作室  我吃着汤圆,感觉心里甜的不得了,因为这可是我的劳动结果啊!

关于元宵的随笔4

  今天我起了个大早。因为是个特别的节日——元宵节。以前几年的元宵节,爸爸妈妈都会包汤圆给我吃。那气氛,十分热闹。今年,我已经12岁了。今天我就要给爸爸妈妈包汤圆吃。

  我来到超市,“哟,今天怎么这么勤奋?”阿姨问。“阿姨,我今天要包汤圆给我爸妈吃。我第一次做,希望您可以帮我选材料。”“你爸妈真幸福。我儿子还没给我包过汤圆呢?”“是吗?阿姨那你多选一些材料。我也帮您做。”“好。一共8元。做法也在里面。元宵节快乐!”“谢谢阿姨,一会见。也祝你元宵节快乐!”

  我回到家,打开材料。“第一步,舀4杯面粉。将面粉的中间画出一个圆。将水慢慢倒入,一边倒一边搅。直到面粉变成一个有韧性的面团。”“好麻烦,不过为了爸爸妈妈加油!”我小心翼翼地倒着水,慢慢地搅匀。“终于好了。第二步,将面团揉得韧韧的`,有弹性的。这好办,把它当沙包就好了嘛。”我摆好架势,“开打!”上下左右,一个地方也不能少。“好。”我拉了拉,"有韧性。过关。第三步,将汤圆搓成圆球。这好办,爸爸吃大的,妈妈吃小的,我……我吃最小的。嘻嘻。我特地没加馅,奶奶说,元宵不加馅最好吃。”我揪起一团面,放在手心,搓啊搓。一个汤圆就做好了。5分钟后,全部ok。“最后一步,将汤圆煮熟。先用大火将生水煮开,将汤圆从锅边滑入,小心烫手。过会就加点生水,过会就加点生水。不要让水漫出来。最后就等着香气扑鼻的汤圆。另外,别忘加把砂糖哦。”我将水煮开,小心翼翼地将汤圆滑入锅内。加了生水,盖上锅盖。守在一旁不敢离开。我一会加点水,一会加点水。终于,汤圆都浮在了水面。我将它们一一放入碗内,在上面撒上砂糖。大功告成。

上海油压工作室  “铃铃铃,铃铃铃。”闹钟响了,8点了。爸爸妈妈出来吃早餐,“哇,今天田螺姑娘下凡了。”老爸惊讶道。“或许是吧,先尝尝吧。”我说。“好。”爸爸迫不及待地尝了一个,“恩,不错。”“我尝尝。”妈妈说,我端起一碗汤圆送到妈妈面前。“还真不错。有进步。”“妈妈爸爸,我祝你们元宵节快乐。我们家要团团圆圆,和和睦睦。”“我们女儿长大了。以后的元宵你来做。”爸爸边吃边说。我突然想起一件事,“妈妈,我马上回来。我给阿姨送汤圆去……”

关于元宵的随笔5

  今晚天晴无风,月圆而皎洁。望天上火树银花,看人间鞭炮声连绵不断。正月十五元宵节,正以它千年流传的习俗,热闹了人间,让中华大地璀璨生辉,欢乐成了海洋。

  元宵节的来历颇多,据说,西汉文帝刘恒成功登位的日子就是这一天,并喜而出宫与民同庆,且把这天晚上出游称为元宵。宵者,天河夜空也。所以,那时的元宵是指一年的头一个月圆之宵,叫元宵节。

上海油压工作室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我国有一年三元之说,即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古时认为,“天官(玉帝)”、“地官(阎王)”、“水官(龙王)”为三元,而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望日,所以叫上元,故称上元节。

上海油压工作室  关于元宵节民间流传着许多的故事,因此,元宵节便赋予其如今丰富多彩的内容。

  我们这里的习俗,因为元宵节要吃饺子、吃元宵、点灯笼、放烟花、舞狮子、踩高跷、小车子会、唱戏、耍落子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故有“正月十五大于年下”的说法。

  元宵节一般是三天,农历十四、十五、十六。从正月十四开始,这天早上家家开始祭祀,下午包饺子。晚上一家人聚餐,举杯同庆,然后吃元宵。正月十五早上中午都吃饺子。这三天的晚上,家家户户都门前挂红灯笼,家里各个房间里都亮着灯,并且这三晚上的灯各有叫法,分别是鬼灯、神灯和人灯。正月十六晚上,因为是人灯,故家家户户都出去走动,叫溜百病。家家在门前或胡同里和街上拨灯,一堆堆的。何谓拨灯,一般就是用闲置的盆子,盛上锯末或者棉籽倒上柴油搅拌好,用棍子或铲子一堆堆地拨在地上,用火点上。放眼望去,簇簇火苗跳跃,预示着家家户户来年日子红红火火。

  唱戏是元宵节里的重头戏,还记得小时候在老家过元宵节,我们那里年年唱大戏。唱的是一种叫“哈哈腔”的地方戏,非常好听,并且远近闻名,都是全本的唱,从头唱到尾,从过年一直唱到十五,大概有一百多部戏。什么《七人贤》、《王二舍化缘》、《刘公案》、《秦香莲》、《卖画》、《朱买臣休妻》、《芦花记》、《小王打鸟》等等,至今仍记忆犹新。

  此外,还有许多幽默的小戏,引人发笑的,比如《锯大缸》、《拉碌碡》等富有地方特色的远近闻名的剧种,现在想起来,还令我忍俊不已。

上海油压工作室  元宵节放烟花也是其中重要的内容,许多人家放烟花,看谁家的烟花放的高,花多。记得那时,我们家放的烟花最好,哥哥每年都早早买了铁屑,自己烧了枣木炭,当时本家的小叔也来帮忙,一起配药,装花,放花。我记得光是装烟花的铁桶哥哥就让人做了十几个。放花时,我们在旁边欣赏,人们都来我家门前看,说这花真好,越放越高,眼看就要爆炸的劲,好悬乎,可是这就接近尾声了。哥哥说,这才叫技术!放烟花,给我带来了无限欢乐,热闹的过节,也有过节的味,让我至今回忆,引起无限思绪。

上海油压工作室  夜已深了,外面也静了下来,但过节的浓厚氛围仍在我脑海中萦绕,节日的喜庆暖流仍在我心中荡漾,久久挥之不去。

关于元宵的随笔6

上海油压工作室  大沙漠驼铃摇响的月;杨柳梢清风拂笑的月;《峨眉山月歌》声里的月;《春江花月夜》里的月;天空的月;水里的月;山顶的月;竹篱笆院落的月;草浪间的月;马背上疾驰的月;旗帜上漫卷的月;故乡的月;客舍的月;琴声里的月;舞袖里的月;心中的月;梦中的月;正月十五元宵节冰灯晚会的月;霓虹灯影里的月;香槟美洒里飘荡的月……

  晶晶的酒杯里,婉婉的话语里,盈盈的泪花里,依依的笑影里,皆是月,皆是情……

上海油压工作室  远古的月。现代的月。超越时空的轻纱之一掠,永远的美的精魂。

  游弋在鬓发间,吟咏在诗词里。

  中国的月。外国的月。都是这个世界的月,这个地球的月,这个天空的月,这个宇宙的月。

上海油压工作室  只有一个月亮,属于所有的人。

上海油压工作室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都看到这个月亮了么?

上海油压工作室  也不!且不说圆满残缺的变化,那左右高低,纵欢侧看,岂是一般?

上海油压工作室  晴朗是这一边,而谁会想到与此同时那一角却风雨纵横,阴云弥漫?或者在迷雾里朦胧,或者在流沙里埋没……

  还是那个月么?也是也不是。

上海油压工作室  商人的月,是金币;诗人的月,是缪斯;水手的月,是航标;歌手的月,是嫦娥……

上海油压工作室  欢乐时的月,和美;幽怨时的月,凄清……

上海油压工作室  水里磨亮的孤高;琴弦上弹响的晶玉……

上海油压工作室  月,在媚眼中荡出波光;月,在愁鬓上霜着秋色……

上海油压工作室  闲适者窗前的月,恬淡;饥寒者肩上的月,凛冽……

  是否永恒?

  同是那一轮明月么?

上海油压工作室  月,掠过头顶的孤雁。

上海油压工作室  月,摆在窗前的花瓶。

  月,在船桅上升起。

上海油压工作室  月,在马鞍桥跌落。

上海油压工作室  走在洒满月光的路上,趟起幻想。

上海油压工作室  接上思绪的线头,抽出来往事与今朝,摘来那一缕缠绕的月光,各自编织些什么?

关于元宵的随笔7

上海油压工作室  今天是正月十五,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这一天,我们来到大街上看闹元宵的,还没到地方,我就发现的街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等待着精彩节目的上演。

上海油压工作室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都在吃团圆的汤圆,鞭炮声声、礼花阵阵,显出一片和谐欢喜的景象……仿佛要把整个地球都要染上那五彩滨纷的礼花颜色,整个世界得意的、豪放的尽情释放这个节日的浓重气氛!烟花此起彼伏,似乎已经按捺很久,集聚在这个喜庆佳节通通迫不及待的展示它最漂亮的一个个瞬间!让人们驻足观望、拍手称赞、流连忘返、其乐融融!

  吃完元宵后,抬头一看,天空中满是绽放的烟花,各式各样,五彩纷呈,有的五颜六色合在一起,有紫色的、红色的、金色的、绿色的等等,有的像星星,有的像太阳,它们一串串飞向天空,散落大地。烟花虽然转瞬即逝,但是它的璀璨却长留人间,带给人愉快。

  晚上,大人们都要回家了,可我们这些小朋友,却还在放烟花。

  在大人们的叫声中,我们恋恋不舍的走回家。

关于元宵的随笔8

  “明天是元宵节,我还要炸元宵!”“什么?妈妈您还要炸?”一提起炸元宵,我的脑海里便会浮现出去年妈妈炸元宵时那恐怖的画面:

上海油压工作室  “噼哩叭啦,嘣!”“妈妈,妈妈,您没事吧!发生什么了?”正在客厅看电视看得不亦乐乎的我被这从厨房里传来的“冲天巨响”震得一颤急忙赶到厨房,只见妈妈左手拿着锅盖,右手握着铲子,怔怔地立在那里,看来受到的“震撼”不小啊!再看锅里,只见个个元宵都鼓起了“肚子”在油锅里沸腾着,不时溅起片片油花,仿佛它们随时都能爆发出无穷的“超能量”。再看燃气灶旁边的玻璃,上面居然粘着一个瘪了下去的元宵!不用说,刚才的巨响肯定是它们发出的。老天!这热锅中的元宵也太具“杀伤力”了吧!

上海油压工作室  待我回过神来,便开始对妈妈念经:“妈妈您忘了去年炸元宵多危险了吗?元宵在油锅里溅起大片油花,白的元宵居然飞出锅外,多可怕啊!出了意外怎么办?妈妈,你别炸了,好不好?”“没关系!不就是炸几个元宵吗?你别担心。”

上海油压工作室  唉,妈妈就是这样,倔强得不得了,她决定了做的事,十头牛也拉不回来,劝说她,就等于白费力气,也许我从别的方面想想办法能省些脑细胞吧。

上海油压工作室  对!既然不能阻止妈妈,那就想想办法让炸元宵变得安全些吧。可是,这炸元宵的方法是前人流传下来的,后人沿用了这么多年,一定被改进得无懈可击了,我能找出更好的办法吗?这种想法不禁让我有些泄气,可转念又一想:做什么事情都按照传统的方法,这生活还有什么新鲜可言?我今天一定得给它来个突破!

上海油压工作室  元宵由皮和馅组成,可是什么导致元宵爆掉呢?爆掉是因为膨胀,可是是什么东西在膨胀呢?馅?不像,那么是……我突然眼前一亮:空气!对,一定是空气膨胀而又无法排出,才致使元宵爆掉,我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样看来,我只要给元宵扎个小孔就一切OK了!这样一来既可以排空气,又不会让馅流出,对就这么做!

  说干就干,我趁厨房里没人,便蹑手蹑脚地找出元宵,小心翼翼地给它们扎上洞,待完成这切后,我又轻轻地走出了厨房。

上海油压工作室  第二天,妈妈炸元宵的时候,我则坐在餐桌旁,紧张而又专心致志地倾听着厨房里的动静,果然这次没再发出那种恐怖的“叭叭”声,不一会儿,妈妈便将一盘金灿灿、香喷喷的炸元宵端上了餐桌,看着妈妈那得意的笑脸,我的心里不禁乐开了花!

上海油压工作室  谁说古人的道路一定完美?谁说前人的方法一定对,如果没有自己的探索与创新,我们大概只能沉浸在前人的成功中,深深陷入前人的错误里吧!

关于元宵的随笔9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晚上很热闹,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晚上闹元宵。

  老人会讲起元宵节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时期,猎人不小心把天鹅射伤了,玉帝很愤怒,决心要把人和牲畜全烧死,一位仙人冒死来到百姓中报信,让人们在五月十五家家点燃火把,亮起灯笼,然 后飞回天宫,玉帝听了不相信,又看了一看,人间果然一片通红,火光冲天,就不在追究了,人们为了庆贺这个日子,每到这一天,就张灯结彩,度过一个热闹欢庆的夜晚,这就是元宵节神话传说的由 来。

  不一会儿,屋里就充满了汤圆那诱人的香味,熟了熟了,妈妈给孩子一个一碗汤圆,这碗热所腾腾的汤圆,比任何东西都要好吃,因为台湾民谣说:“吃了汤圆,好团圆。”

【关于元宵的随笔】相关文章:

1.关于元宵节的随笔作文

2.记元宵节随笔

3.小城元宵夜的随笔散文

4.元宵节杂谈随笔散文

5.元宵节心情随笔

6.元宵节散文随笔

7.元宵节的思念散文随笔

8.观看元宵晚会特别节目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