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油压工作室

小变化的大趣味的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时间:2018-10-06 16:03:52 随笔 我要投稿

小变化的大趣味的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一个好的环境就像充满交流和互动气息的丰富多彩的乐园,置身其中的人们能其乐融融地表达与创作,彼此悦纳、相互欣赏。”我们发现,为孩子提供这样的环境,突出的特点是“变”,核心是“趣”。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环境中的材料操作性强、易于变化,能吸引幼儿主动探索。二是环境中的材料支持合作的需要,个人作品集体展示,能引发幼儿思辨与创造。三是作品展示富于变化,能引导幼儿多样的创作方向。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与兴趣,自主参与、自由结伴、自定主题、自选材料、自发交流、积极表达情感、共享快乐。在我们幼儿园,教师就支持幼儿创设了这样的环境。

小变化的大趣味的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中秋过后,班级艺术画廊的一角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纸盒子。这些盒子都是小朋友从家中收集来的,长方形的月饼盒最受老师、小朋友的欢迎,很快变成了有趣的故事盒、漂亮的展台、多种玩法的棋盘……只有那大大、方方的盒子一直静静地躺在那里,无人问津。

  秋游回来后,孩子们兴奋地讨论秋游中发生的趣事,王老师提议:“好朋友一起创作一幅秋游趣事连环画吧。”教师的适时引导,将孩子们的兴趣、零散的经验转换为主题形式的绘画。依依、桃桃、点点、新新这四个好朋友,选择了四张最有趣的秋游照片,用抽签的方法决定了彼此的绘画内容。她们兴冲冲地来到美工区,忽然发现没有了绘画的地方,于是徘徊起来。“请你们找一找哪里能绘画啊?”王老师的话引发了孩子们主动解决问题的愿望,孩子们观察起来。“那有地方。”顺着桃桃手指的方向,好朋友看到了在美工区一角的桌子上,摆放着大大的'纸盒子。欣欣说:“那里的盒子可真漂亮,能用吗?”点点说:“那个黄黄绿绿的盒子我喜欢,因为它像秋天的色彩。”桃桃说:“我也喜欢。”依依说:“我们在盒子上画吧。”王老师赞叹地说:“你们的主意真新奇,怎么能同时画啊?”欣欣想了想说:“一人画一面吧。”“真聪明,我喜欢你。”桃桃亲了欣欣一下。王老师也为欣欣鼓起掌来,并问到:“欣欣,你是想直接在盒子上画吗?”欣欣说:“是啊,盒子的颜色正好可以当背景啊。”点点说:“那就不是连环画了吧。不对,我说错了,是,可就是看——不太方便。”王老师走到盒子前,用手一掀,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盒子的四个面掉了下来,变成了长长的、空空的画卷。“老师,这是你弄的吧,你真聪明。”看着可爱的孩子们,王老师说:“谢谢!请小创作家们商量一下画的顺序吧。”“好咧!”四位好朋友按照秋游的时间顺序开心地创作起来,依依画搓玉米,桃桃画制作便签夹,点点画推小车比赛,新新画采摘芹菜。绘画中孩子们有商有量,互相出谋划策,“搓玉米的时候外面还洒了好多玉米粒呢”,“那天我们拔的芹菜比我还高”,“点点,别忘记推小车比赛女孩子是第一名,我们在前面啊”……绘画完成了,她们将作品挂在墙上,在欣赏中不断修改着:发现推小车的女孩子跑得不够快,就添画出飞起来的小辫稍,还添上了几道风速线;桃桃将她搓玉米的好方法用提示语的形式添加到了依依的画面上……最后,她们一起商量剪了四种形态、不同颜色的叶子做了画框。“画框怎么不明显啊,咱们用红色可能就好了。”“明天咱们用水彩纸画水粉画吧,比一比哪个效果好。”四个好朋友用水彩纸给盒子穿上了外衣。

  就是这样,孩子们给盒子穿上了一件件外衣,一件件外衣又在孩子的笔下变成了一幅幅装点环境的艺术品,静态的盒子变成了促进幼儿发展的材料,孩子在创作中感受着作品组合变化的形式美,迸发出进一步创造的愿望与需求,体验着环境的艺术美、人际的和谐美。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区域就是美工区,他们能运用各种材料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用不了几天美工区的展示墙面就被贴得满满的了。新作品没有地方贴,这可怎么办呀?小朋友的小嘴撅得老高!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想办法制作了屏风。有了屏风孩子们可高兴了,争着七手八脚地把自己的画贴在了屏风上。不仅小朋友的作品有地方展示了,屏风也变漂亮了,孩子们非常自豪。可屏风画展示了没几天,有的孩子不满意了。添添说:“王老师,这屏风乱七八糟的,不好看!”听了添添的话,又有几个孩子嚼起了舌头, “乱七八糟!乱七八糟!”地喊起来。王老师学着一休的样子,说: “怎么才能让屏风画不再乱七八槽呢?’’孩子们安静了下来,积极想办法。有的说少贴一点,有的说要贴得整齐一点,有的孩子注意到了屏风长长的、一页一页的特点,说能不能画长长的画贴上去。王老师肯定了他们,并提议画“长长的画",小朋友感到新奇又有趣。孩子们积极创作,有的画了长长的头发——一个小姑娘长着长长的头发,头发的一头系着大气球,一直飘到天上;有的画了长长的风筝——小朋友在放风筝,手里拿着长长的风筝线;有的画了长长的腿——自己长着长长的腿,这样就可以成为跑得最快的孩子……孩子们把一张张长长的画贴在屏风的每一页上,组成了长长的屏风画Q。

  作品的特点和屏风的特点交相辉映,给孩子带来了新的绘画体验。孩子们乐此不疲地将日常生活、大自然、艺术作品中蕴含的各种长长的事物和现象表达出来,共同品味、共同分享。同时美工区又多了不同特点的屏风支持幼儿创作的需要。

  最近,然然在美工区迷恋上了画兔子,活动区结束了,然然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小朋友。她介绍得可真好——把一张画面创编成了一个小兔子的故事!“小兔子起床要去找他的朋友小青蛙……可是小青蛙却不在荷叶上……"根据然然的介绍,老师鼓励她继续画,把下面的情节也画出来。在第二天、第三天的区域活动时间,她画起了故事连环画。很多小朋友看到然然的作品,也要和她学一学比一比。可是孩子们的区域活动时间有限,往往不能完成好一个主题几幅作品的连环画。怎么办呢?在讨论中,小杰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咱们用环把画串起来吧——就像做拉花似的。"原来小杰看到环境中的纸环拉花受到了启示。 “怎么穿啊?"“用曲别针吧。’’司琦说着就做起来,他用一个曲别针别在一幅画的下面,再用一个曲别针别在另一幅的上面,然后再用一个曲别针费劲地把两幅画连在一起。真高兴啊,链接连环画诞生了。在教师的启发下,孩子们想出了链接作品更简单有效的方法,那就是事先把两个曲别针连起来。然然首先动手把自己的作品接起来,得意地讲给小朋友听。这样,小小的曲别针成了孩子们绘画游戏的材料,促进孩子们的想法不断延续。

  以上无论是“盒子变画卷"、 “实用屏风画",还是“链接连环画’’,都体现了教!f币的实践智慧,契合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细则提出的,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环境创设,使每个幼儿都有表现和表达的机会,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发展的要求。 “凡是幼儿能做的,应给幼儿机会做,凡是幼儿能想的,就给幼儿机会想。"我们教师所做的就是关注幼儿发展的需要,追随活动的进程,给予幼儿更大的创作空间,让环境材料更富有弹性,让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小变化的大趣味的幼儿教师教育随笔】相关文章:

1.天天的变化幼儿教师随笔

2.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3.大班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4.赞美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5.有一点小变化随笔

6.幼儿教师表扬的方式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7.无法退却的选择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8.霸道的润润幼儿教师教育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