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油压工作室

戽斗的那点记忆散文

时间:2019-11-14 15:03:42 散文精选 我要投稿

上海油压工作室戽斗的那点记忆散文

  戽斗,是一种古久的农具,是一种汲水的工具,因为我没有去考证过,所以我不能够说出它出自何朝何代,也不知道是它是何人在何年何月发明了它,但我却从很小的时候就遇上了它,并与它结下数年之缘。

戽斗的那点记忆散文

上海油压工作室  我知道戽斗是出自篾匠之手,看似简简单单的结构,却花费了篾匠远不至一天的时间。它是由篾匠在特定的时节中收割而来的柳条编织而成,那些柳条首先要除去青色的外皮,露出洁白的皮肤后还要及时晒干,再经过篾匠的仔细挑选,才可以去编织成为扁半球状的戽斗,戽斗的口部一般要在里外的边缘上,固定上一圈大约二公分的竹片,以保住戽斗在水中不变形,并延长戽斗的寿命。口部的中间还对称地固定着一根细原木,二端各自系上二根绳子作为前斗绳,而在底部中间又固定了一根略长于前斗绳的绳子。使用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在绳子上各系上一根光滑的小木棒,作为拉手,便于操作,也防止绳子磨手。

上海油压工作室  使用戽斗戽水时,一般要二个人同时操作,岔开双脚,面水而立,且要步调一致。汲水时,前腿前弓,后腿绷紧,如果水位很低甚至要巅起脚尖,双手要尽可能伸直,双眼还要观察戽斗落水是情况,一旦戽斗盛满水后,手臂要突然后缩收起,前手高抬提水,后手跟进,保持戽斗里的水不倾出,同时身体后仰,后腿前弓,前脚伸直。一旦戽斗超过河岸的高度,要突然提高后斗绳,前绳同时松弛,水一倾出,要将后斗绳用力猛拉一下,戽斗后行,再次重复前面的动作……这样,河水就被源源不断地运送去目的地。

  倘若你仔细观摩用戽斗戽水的肢体动作,会发现其优美得如同舞蹈一般,有着诗意的画面,同时,无论是新手还是老手,一旦开始戽水,就会情不自禁地唱起了信天游般的号子,一是为了统一动作,二是为了解乏。而戽斗的运动过程的“嗵,嘻,哗,啦……”等一连串的声音,时紧时慢,形成节奏般的伴音。这样的情,这样的景,你就是将那些文人墨客的嘴给捂住,他们也会在心海深处涌出诗行。记得宋代诗人范大成曾经写到:“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壠翻江逆上沟。”无独有偶,陆游也在他的《村舍》里写到:“山高正对烧畲火,溪近时闻戽水声。”由此可见,戽斗的出现起码是在宋朝,或者更远的年代。

  初次接触并使用戽斗,大约是在我八、九岁的时候。苏北沿海的农村,虽然沟河纵横,水网密布,但每年的秋收前后起,越冬又春,是长长的枯水期,水位很低。特别是每年的春天,往往是干旱的季节,尽管柳绿花红,风景优美,但素有“春雨贵如油”之说。没有了雨水,河中的水位就会极低,那些沟渠中的水就更少,那些鱼儿动不动游到最深处,还会暴露出自己的行踪。毕竟是诱惑,聚集在一起的儿童经常会拿起锹锨和破旧的盆,去筑坝戽鱼。

  可有一天,你一锹我一锨地将一条小河拦腰断开后,用几只破盆戽了半天才发现,河水中有几处深塘,很难戽干。一个小伙伴突然飞似地跑回家去了,可就在我们疑问时,他又很快回来了,手里提溜着家里浇菜水用的戽斗。于是,就二人一组地折腾起来,轮流学会并使用戽斗戽水了。河水被戽干了,鱼也捕捉了上来,可是那戽斗却被搞得一塌糊涂,绳子上沾满淤泥不说,那斗口的竹片也斜伸出来了,害得那个小伙伴被其父母臭骂了一顿。

  真正会使用戽斗,大概是在我十二岁的那年。那个时候,农村的家庭的房前或者屋后都会有一块自留田,供社员们种植一些蔬菜食用。春采青菜,夏摘豆角,到了初秋又会翻耕过来,去种植大白菜和萝卜等,边食用边长大,留着过冬以及初春时食用。到了冬天,收藏了大白菜后还要种植一些耐寒的蔬菜,留着来年阳春三月食用。那一年的初春,气温就一路攀升,到了清明节前,那些莴苣和大蒜以及韭菜长势旺盛。可尽管阳光暖洋洋的,就是不下雨,真的应了那句话:“春雨贵如油”。

上海油压工作室  一个星期天的午后,我正准备去找小伙伴玩,刚出门就被爸爸给叫回来:“你哥哥们都去干活了,下午陪我戽菜水吧。”“我,戽菜水?”虽然有点不情愿,但转念一想,又高兴地应允了,以为学会了使用戽斗,以后可以去痛痛快快的去戽鱼。

  一会儿,爸爸拿出一只崭新的戽斗,柳编戽斗白得耀眼,口边那竹片,黄灿灿的,似孙悟空头上的紧头箍一般,十分抢眼。上面还系着灰白而柔软的麻绳,梢头各栓着洁白的粗柳条,作为戽水时的拉把。只见爸爸首先将它拿到家西边青石板码头上,将它扔进绿的如蓝的河水中,说要浸泡一下才可以使用,不然直接去戽水不仅会漏,而且容易将戽斗搞破。

上海油压工作室  这个时节,是一年中风光最美的时节。万物复苏的大地上充满绿色,草木葳蕤,花香最浓。河岸边如竹翠绿的芦苇,已经过膝,新叶摇曳,飘舞青绿。站在水龙头边的柔曼的柳帘下,爸爸仔细地给我讲了一下戽水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因为我有过戽鱼的那次经历,所以领会得特快。给新绿的菜田送去碧水,倒影着桃红梨白杏粉的花绽蕊吐,瞬间就展示了田园的诗村野的画,倘若被那些文人墨客见了,定然会泼墨挥毫一番。

上海油压工作室  手中的戽斗运动自如后,节奏就明快起来了,那特有的旋律着实让人感到高兴,虽然不一会就会大汗淋漓,但却感觉不到累。自从学会了使用戽斗,就会隔三岔五地去为蔬菜浇水,和爸爸一道时,我规规矩矩地不敢做什么小动作。一旦与兄弟或者姐妹们一起戽水时,我就会偷偷地将小河通向村前大河的涵洞,用杂草和泥巴堵死。然后若无其事地去戽水,小河失去了源头,水位很快就会降低,待他们在说说笑笑中发现时,好多鱼儿已经游进了菜田。他们去寻找原因时,我已经脱去了鞋袜,挽起裤管到小河里去摸鱼了。一个大约20米的小河,往往会摸到三、四斤杂七杂八的鱼儿,看到不断扔上岸的鱼儿,他们只好拿来盆配合着去捡拾鱼儿。我天性好像就喜欢捕鱼,而不是为了吃鱼,只是一种心情,一种喜爱。

  那个时候,环境几乎是零污染,河水中有捕捉不完的鱼虾蟹。每次戽干谁后,在把涵洞打开,不要几天,大河里鱼儿又会游来好多鱼。究其原因,一是河中的淤泥经过我一番踩踏后,释放了淤泥中好多沼气,变成了富氧的水域,加上小河上有几家人淘米洗菜的青石板码头,食物相对地富足。因此,歪打正着地使得小河成为了鱼儿的乐园。

  戽水斗到了夏季,使用的次数就少了,甚至成了闲置的工具,那是因为在我的家乡,夏季是一个雨水充沛的季节,一般会被收藏起来。可1972年后,家乡实行了旱改水,开始种植水稻了,使用的频率突然频繁起来。那是因为我家老宅后面,有一块大约半亩的小园田,为了得到更高的产量,也被种植上水稻。水稻,特别是在夏季离开了水,谁无法旺盛生长的,更谈不上什么丰收。另外由于这块地靠近宅基,土壤相对干燥、疏松,稻田的水容易泄漏,因此,就要经常向稻田里补充水位。

  那个年代的家乡还是煤油灯时代,电,虽然通过农村的上空,杆塔也立在农村的土地上,它却毫无眷念地宅居城镇中,献媚城镇里人,连夜晚还大放光彩。就连生产队几百亩的水稻也是利用柴油机带动水泵去灌溉的,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家里的那点水稻注定就是戽水斗的使命了。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更是播种的季节。大地里那些事姑且不说,就那家中的菜田来说,戽水斗从入秋到初冬往往非常忙碌。刚刚种下了萝卜,真叶还在蝶般飘舞时,就得赶快种植大白菜和那些小青菜,不然就会误了节气。当萝卜英子上刚刚泛起紫红时,又得播种大蒜、菠菜、香菜等等,持续百日的蔬菜生长期,往往不要二天就得上一次水,戽水斗不是被放在小河里,就是放在水笼头积水中,要保持它湿润,及时使用。秋天在我家乡一般是枯水的季节,借戽水之机,让小河见底捕鱼的机会就更多了。

  秋风劲舞、霜染枫红后,寒冬终于如期来临,此时戽水斗被仔细清洗干净后,往往被悬挂在存放农具的房间的墙上,斗内说不定还会存放一些蔬菜或者豆类植物的种子,不仅通风透气保持种子不会霉烂,还可以避免那些老鼠去偷吃。

  在冬天,看似如同农人一样清闲的戽水斗,实际还会有一些重要的事干的。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好多农人家庭在饲养鸡鸭鹅和猪的同时,还会在自家的水塘中去放养上鲤鱼、草鱼或者白鲢一类的鱼儿,一是可以防止家中突然来客,拿起旋网去撒上二网就可以应付一下宾朋,二是为了春节准备一份年货。

  我家就有一个鱼塘,说不上大,只有二亩地大小。那是曾经建筑草房时取土而形成的。起初由于不知道科学地养鱼,只放一些很小的鱼苗去饲养,一般要三到四年才起一次鱼塘。后来才知道放养半斤中以上的鱼苗,那样,春天放下鱼苗,到了冬天就会长到三四斤重一条,于是,后来每年就要起一次鱼塘。这样每年的冬天戽斗还要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上海油压工作室  每次起鱼塘一般是在春节前后,那是往往冰冻三尺的时候,要用戽斗去戽水,首先要用榔头将水面那厚厚的冰敲碎。而二亩大的水面深约三米,要水干捕鱼,就不是一张戽斗在短时间能够完成的,一般都要四到六张戽斗分为二组,去并列戽水。

上海油压工作室  每次起鱼塘的前一天下午,爸爸不仅要请来七八个强壮的邻居,并借来三五张戽斗。在做完准备工作后,安排上一顿小酒,约定凌晨戽水的开始时间。

  我的清梦终于在他们那信天游般的号子声搅碎了。当我揉着惺忪的睡眼走到鱼塘边时,发现在零下几度的寒风中,脱了棉衣,头上还在升腾着热气,汗似珍珠般地挂在脸庞。他们四人一组,并列使用着二张戽斗,步调一致,同时弯腰,同时后仰,起起伏伏,那号声就是他们的节奏,他们的`旋律。声高时节奏变快,而声弱时节奏就相对地慢一些。

上海油压工作室  就在我想仔细辨别他们的唱词时,突然,似乎一声沉闷的雷声炸开在池塘中,循声望去,只见冰面上犹如一道闪光从中间纵向划过后,又在向横向无规则地炸开。由于冰下的水位被戽水斗不断地降低,离开水面的浮起,冰在经过一段支撑后,突然裂开,发出了巨大偶的响声,也让戽水的号子戛然而止,戽水的人发出了爽心的大笑,并停歇一下,不是赶紧去抽上几口,就是去喝杯开水。

  当他们戽水的号子再次响起时,天已经开始发白,鱼塘边也走来了早起的看热闹的人一边估摸着池塘的水深,一边猜摩着水下应该有多少斤鱼儿,同时还不停地给戽水的人打气。他们的说说笑笑也使得戽水的人兴奋起来,戽水的速度就更快了。

上海油压工作室  水位不断地降低,那些鱼儿终于耐不住性子了,开始在水中骚动起来,发出了哗啦哗啦的声音。突然一条草鱼跃出水面,飞了数米后,又一头落入水中,紧接着离弦的箭一般在水面上穿行,立即让水中的鱼儿更加乱动起来,你打一个花,我挖一个浑,不一会水就变得浑浊起来。鱼儿在浑水中,自己看不到多远,自己露着脊背在水中游,还认为处在安全的地方。岸上的人是看热闹的,结果比水里还热闹。手舞足蹈的他们,七嘴八舌,不停地议论着,声浪高过了戽斗戽水的声音。

上海油压工作室  河鱼乱成一团,岸人兴奋不已,也使得戽水的人忘记了自己的疲劳,不断地加快了速度。水,终于浅了,鱼只好放平了身体,以蚯蚓的动作向一起靠拢。性急的那组戽水人,相互一使眼色,放下手中的戽斗,那个早已放在岸边的军用水壶,大三口,小二口地喝了几口酒,然后挽起裤管就冲下了池塘,开始捕捉起鱼来。

  俗话说:“鱼头有火”,深及膝盖的淤泥居然感不到寒冷,彤红的双手还在冒热气,数百斤大小不一的鱼儿很快就被他们捉进蒌中,送上岸……

上海油压工作室  随着岁月的流淌和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电率先走进了农村的千家万户,人们先后用起了水泵去灌溉庄稼,去为蔬菜浇水,或者去抗洪救灾,戽水斗理所当然地走进了历史的风尘之中,也在人们的视线中不知不觉地消失了,在今日的农具博物馆中应该能够领略到其风骚。

【戽斗的那点记忆散文】相关文章:

1.那点旧事儿 散文

2.那点叫记忆的痕迹诗歌朗诵

3.三儿那点事儿的散文

4.散文精选夫妻的那点事

5.墨色的记忆散文

6.我的记忆散文

7.记忆优美散文

8.难忘的记忆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