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油压工作室

Ways of seeing Time杂文随笔

时间:2019-01-08 16:04:58 随笔 我要投稿

Ways of seeing Time杂文随笔

  忘了从哪里读到的一句quote,大意是生活涵盖的范围太大了,所以如果以「生活是……」三个字开始造句,你可以将任何事物填进去后半部,都一定说得通。时间,也是吧。

Ways of seeing Time杂文随笔

  工作关系,写了没十年也有八年的表,腕表的故事大多是较个人的,钟却不同,可以是一个钟对一整个城市一整个世代的人。以前的人没有电力没有电脑,却可以做出一个个时间精准的钟,甚至可以显示日月星辰周期,很amazing。可能因为此,相比表,我对钟的兴趣更大。好几年前在某个钟表展看到一张相片,蓝橙金三色不同刻度显示的天文钟,一见就深深记住了,翻查资料才知道那是布拉格旧城区的一座钟楼,最近终于有机会亲身去看它。

上海油压工作室  布拉格天文钟建于哥德式建筑的老市政厅外墙上,市政厅建于1338年,钟楼则在1410年完成。当时的人还以为地球是世界中心,它就是在这个「错误的」基础下完成的。制造天文钟的皇家钟表匠Mikula以及Jan Ondrejuvl是布拉格查尔斯大学的数学和天文学教授。传说由于天文钟备受赞誉,当时的执政者为了确保它举世无双,刺瞎了工匠双眼,将其流放至千里以外的沼泽,以防他再造其他钟。表匠临死之前,伸手触摸了这个他最伟大的作品,天文钟就在他死亡的那一瞬间停止了转动,过了许多年,都没有任何人能够修复这个钟。

  根据传说,如果这钟没有妥善保存,布拉格就会面临灾难。历史上这天文钟亦曾经历多次整修和停止转动。1490年,天文钟添加了日历盘和歌德式的外观装饰和雕塑;1552年主要部分被整修;17世纪时增加了活动的雕像;1866年的大修后增加了使徒画像;19世纪时捷克画家Josef Manes在表盘上绘制黄道十二宫图;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钟几乎被纳粹战火烧毁;到1948年钟被修复,1979年又再次修理,大致成为今时今日的模样。

  天文钟的特别之处,是准确地模拟出地球、太阳与月亮间的轨道。钟表的4个主要移动部分包括黄道十二宫环、显示古波希米亚小时的旋转外圈、分别代表太阳位置和月球相位的指针。古波希米亚人跟我们一样,将时间分为24个小时,但概念稍为不同,每个小时的长度并非固定,而是分别将早上和夜晚各分设十二小时,以日落时间为一天的开始,故随时日照长短变化,每天的小时长度也有不同,天文钟的外环会相应转动,指针上的太阳位置也会上下移动,显示每天每个小时的长短变化。

上海油压工作室  一般来这里朝圣的'人,应该是为了它整点报时的十二门徒活动木偶而来,却忽略了旁边的雕塑。天文表盘两旁的四个雕像,分别代表自负、贪婪、死亡和享乐:「自负」的雕像是个在镜子中赞赏自己的人,拿着装着金子的袋子的犹太人,代表「贪婪」;另一侧有戴着长长头巾的土耳其异教徒,象徵「享乐」,站着的「死亡」骷髅,则在每次整点时敲打报时。后来加建的日历盘旁,还有天使米迦勒、历史学者、天文学家和哲学家四个雕像。古波希米亚人将时间按日夜划分的理解,较着重感觉,而这八个雕像,则像是报时以外对时间的反思与叩问。

  相比起来,今时今日的科技没留下多少对时间诠释的空间。现时全球通用的时间,是国际原子时International Atomic Time(TAI)以铯133原子的9,192,631,770个辐射周期定义为一秒,由约400个高度精准的原子钟量度出来的平均值以来。这跟天文钟从外在日月星辰定义的时间截然不同,可事实上地球围着太阳转动的其实正逐渐减慢,故每隔一段时间,协调世界时间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UTC)便要增加一秒,令时间「跟得上」真正的太阳时间。原子时钟虽然跟古天文钟的原理及出发点不同,但共通之处是报时结果离不开天体运动的状况。如果没有星体转动,我们怎样理解时间?怎样理解「准确」这回事?

上海油压工作室  去年底离世的Ways of Seeing作者John Berger有一句名言:"The relation between what we see and what we know is never settled”,其实也不只应用到艺术,我们总是看表看钟(或电话)来知道时间,却始终看不透时间。时间不只是指针与刻度,而是流动的过程,理应有一万种方式去感受。在艺术历史天文哲学中,时间从来是大课题,但大部分人都只在这时间过程中自负、贪婪、享乐,然后死亡。也有些人不断研究及思考时间本身,那可能也是种对「准确」崇拜的宗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