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油压工作室

数字梦幻《圆明园》随笔

时间:2018-12-19 16:13:11 随笔 我要投稿

数字梦幻《圆明园》随笔

  再看影片《圆明园》是因为心中挥之不去的民族情结,圆明园是历史大梁上的一颗苦胆,是楔入每个炎黄脊梁上芒刺。初识圆明园在小学的历史课本上,夕阳西下,大水法遗址在空旷的土地上兀立着,苍凉的无以言说,从老师情绪异常的讲解中我知道了那段屈辱的岁月,一场大火将圆明园所有的富丽堂皇永远悬浮于飘渺的时光,她仿佛断了它与历史承上启下的联系,在我心中圆明园就成了苦难的代名词,关于他的前世今生只能寄托于无逻辑的幻想与猜测。

数字梦幻《圆明园》随笔

上海油压工作室  《圆明园》这部依靠历史与演绎,数字和现实相结合而成的突破常规的记录片,在短短的90分钟时间里沉静且有力的讲述了这一皇家园林辉煌与血泪的一生。虽然对影片将呈现的一切已经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但当我直面它时,却只有坐以待毙而丝毫无招架之力。影像之华丽,配乐之契合,解说之客观,在给人视听震撼同时,引发一连串深思。

  在大文豪雨果精妙且不失精当的描述中圆明园这座旷世名园缓缓的向人们走来,这注定是一个将华丽撕毁给人看的悲剧。这是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是用大理石、玉石、青铜、瓷器建造的一个梦,全身上下缀满宝石,披着绸缎,再加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方寸之间已极人双目之娱。澎岛瑶台、九州清晏、正大光明、卍字宫殿这些寄寓着清统治者天下太平、江山永固祈望的建筑,器宇轩昂,细节之处仍擅绝尤工。圆明园的美丽让人无所适从,使人窒息。

  圆明园始建于康乾盛世那个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但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封建制度已是老态龙钟,步履蹒跚。九五至尊的.大清皇帝,倾全国之力不遗余力地将古今中外自然与人文精华汇聚于圆明园,其耗时之长,耗财之多在园林建造时尚登峰造极。这无疑是一场忘乎所以的末路狂欢。在以小农经济为本的社会中重传承、重积累、易集权,极其稳定,却缺乏活力与创新。处于权力核心的统治者将积累起来的财富用于穷奢极侈、大兴土木,似乎只有这样才可以彰显天朝物产丰盈。英明的康熙皇帝对科学抱有的浓厚兴趣始终没有让他意识到科技对于自己的王朝到底意味着什么,他的后继者反而视科技为奇技淫巧,大量的财富没有转化为从根本上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却凝固于精致的园林中。曾经以为江山固若金汤,却麻木到丝毫不察觉平静水面下的暗流涌动。本来以为天圆地方,万国朝我,却在一个偶然又必然的时刻被来自地球另一端的坚船利炮敲开了大门。黄袍加身的天子曾经的气指颐使化作逃难路上的惶惶不可终日。一场遮天蔽日的大火换来了清王朝彻底的妥协与屈服。清廷固然懦弱,侵略者更加可恨,他们处处标榜自由民主平等,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却不择手段地以,践踏人类文明为代价。火烧圆明园前英法联军的首领尊贵的格兰特将军在大水法前悠扬沉郁的大提琴演奏仿佛是对自己贪婪本性的掩饰,这是一场绝妙的讽刺,琴声仿佛是全人类的质问:你们不是足够的文明开化么,为什么在财富面前却退化得比野兽还丧心病狂?

上海油压工作室  一场大火将万园之园烧的只剩下几根坚强的柱子这是耻辱的象征,也是希望之源,像是不垮的脊梁,那是最后的坚持,失却了名园,却换来了一个民族的觉醒。

  在科学技术无孔不入的今天,用数字技术打造这样一部高浓缩深内涵的影片仍属不易,但比之与真正的圆明园数字技术的描摹是那么力不从心,数字技术可以制造一种氛围,一种气象,只能取悦人的感觉,它创造的亭台楼阁不曾有人踏进半步,小桥流水空有美丽却寂寞的不染一丝人间烟火。我们在数字技术中做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梦,梦中我们如此近的接近曾有的胜迹,梦醒后繁华转眼凋零,满含泪水的双眼对着空空的荧屏,久久不肯离去,是留恋,是痛惜,是无可奈何,是欲说还休的沉默。整部影片包含着制作者接近真实恢复历史的热望渗透着心力俱瘁的疲惫,当我们发现精心制作的一切只是虚幻时,与复杂的历史情绪掺杂在一起,不仅悲从中来不可断绝,这是数字技术在服务与我们的同时带来的不可克服的悲哀。《圆明园》的制作者像手段高超的画家,她画了一个精妙的大饼,而我们只能深咽一口唾液,却不能亲尝一口。

  今年是圆明园建园300周年,关于是否要重建圆明远的讨论不绝于耳,圆明园的建与不建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这个民族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我们在《圆明园》数字影像中回溯历史,在历史中审视,在审视中反思,我们听出了盛世危言,在莺歌燕舞的和平年代,别忘了头顶上的那颗苦胆,也许把莫忘国耻和自强不息的基因注入每一个炎黄子孙体内才是当务之急。

上海油压工作室【数字梦幻《圆明园》随笔】相关文章:

1.梦幻儿童节随笔

2.假如只是一场梦幻散文随笔

3.《生活中的数字》数学活动的随笔

4.梦幻谷

5.梦幻泡泡作文

6.圆明园爱国诗歌

7.梦幻里的姑娘

8.梦幻的个性网名